有人認為,我國環境監測未能針對人群分布特征其實,我國監測項目都是在一定程度上根據對人體健康和環境影響而制定的。
現行監測能否識別環境健康風險?
環境監測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安全和利益,能夠及時發現環境污染導致的健康危害問題,為環境健康風險管理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此外,環境監測揭示人與環境相互影響的規律,是環境科學的基礎。一些新的研究領域,如環境與健康風險評、損害鑒定與賠償等都和環境監測密切相關。
1.《國家環境與健康行動計劃(2007-2015)》
2007年11月發布的《國家環境與健康行動計劃(20007-2015)》要求,制定統一的國家監測方案和監測規范,充分利用現有各部門相關監測網絡、監測工作和監測力量,不斷充實和優化監測內容,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環境質量監測與健康影響監測的國家環境與健康監測網絡。
2.國家環境監測網絡
目前,環保部門已初步構建了以常規檢測、自動監測為基礎、遙感監測為輔助的天地一體式國家環境監測網絡,包括覆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1400多個監測點位國家環境空氣監測網;覆蓋423條河流和62座湖泊(水庫)的900多個斷面(點位)組成的國家地表水環境監測網;覆蓋30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800多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的水環境監測網等,其監測數據均在相關網站發布。
我國以淮河流域環境與健康工作為契機,開展了環境與健康綜合監測試點工作,初步建立了這一流域環境與健康綜合監測體系,并且在環境保護部的組織下,每年都會編制環境與健康綜合監測實施方案。
3.現行環境監測的問題
但同時,不得不承認我國現行環境監測還存在諸多問題,特別是環境與健康綜合監測體系尚未建立,環境監測和疾病監測系統獨立建設,在監測點位和監測指標設置上尚不匹配,也缺乏統一調查方法和技術規范,監測數據不能共享。環境與健康監測的目的在于在環境污染致害前識別健康風險,但現行監測機制尚不能動態識別環境健康風險,無法滿足環境與健康動態監管需要。
如何建立健全環境健康監測?
我國環境監測主要包括三種:
常規監測、污染調查監測和科學研究監測。
常規監測
常規監測又稱為監視性監測和例行監測,是對指定的有關項目進行定期、長時間的監測,以確定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狀況,評價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環境標準實施情況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進展。常規監測又包括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的監督監測。比如,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常規監測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一氧化碳、臭氧和細顆粒物等指標。
污染調查監測
污染調查監測主要是為了摸清污染狀況,比如做有機氯的污染現狀調查,通過監測看它達到什么水平,然后評估對人體健康有多大風險,為政府管理部門治理和公眾健康防護提供參考。污染調查監測更多的是積累數據和資料,了解現狀,摸清家底。
科學研究監測
還有就是為了科學研究而進行的監測。如揮發性有機物對PM2.5的貢獻有多大,都包含哪些化合物,轉化機理是什么?要把這些問題搞清楚,需要做調查研究,其前提就是要進行監測,掌握基礎資料。
有些污染物控制還沒有達到發布標準的程度,需要先把家底摸清,進一步認識這種污染物的分布、危害、來源等,為今后解決污染積累資料,這種監測現在也比較多。